泉港:纾困解难暖民心 拓展民生普惠面
民心所向是幸福。近年来,泉港区全力倾心发展民生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多维度完善保障体系,拓展延伸“衣食住行、业教保医”成果,把优质、均衡作为重要考量和更高追求,加快实现由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向品质民生跨越,让更多发展红利惠及全区人民,让民生福祉更有温度。
安居梦圆 群众幸福有着落
界山镇界山村林阿姨一家住在一间平层石头房里,房子年久失修,用林阿姨自己的话说,每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去年,在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帮扶下,她有了一个温暖的“新家”。
林阿姨一家三口人,孙女在读高中,自己年老多病无法从事体力活,仅靠儿媳妇在鞋厂上班,勉强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看见邻居家都翻盖了房屋,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得知情况后,该区将林阿姨家列入农村危房改造名单,不仅发放补助金6万元,还组织施工队到她家勘察房屋情况,帮助开展危房改造施工。
加固主梁、加盖新瓦、翻新门窗……经过改造后,林阿姨家的房子焕然一新。“现在屋子宽敞明亮,雨天再也不用担心漏水了。”林女士开心地说,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生活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
为了让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居有所安,近年来,泉港区把住房安全有保障即危房改造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开展相对困难群众房屋排查工作,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逐户开展住房安全隐患排查,对符合条件的改造对象实行一户一档的农户档案管理制度,及时将农户档案表等录入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数据精准、真实有效,做到“不落一户”。
同时,在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该区坚持精心设计改造方案和编制工程预算,聘请三级以上资质的企业施工,确保建设质量,聘请有资质的安全鉴定机构,对改造后的房屋进行安全鉴定,确保房子质量安全可靠。
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投入资金2971.86万元,完成相对困难群众住房改善项目96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85户、低保安居工程373户,极大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医疗救助 百姓健康有依靠
“幸亏得到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不然我们这个家就要被疾病拖垮了。”近日,泉港区脱贫攻坚小组相关工作人员再次走访前黄镇凤北村刘女士家中,谈起自家的境遇和政府的帮扶时,刘女士连连感谢。
去年1月份,刘女士的儿子小连在学校读书时脑血管破裂意外晕倒,幸好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但仍处于昏迷待醒状态,成为长期卧床的植物人。6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小家庭雪上加霜。
得知消息后,该区立即启动相关医疗救助政策,帮助刘女士一家渡过难关。“如果没有医疗救助这个政策,我们家恐怕又要因病返贫了。”据刘女士介绍,除了医疗报销,政府还将他们一家纳入低保户,每年能领到5000元左右的低保补助,并按照政策帮助其申请扶贫补助4万多元,加上社会捐助7万多元,刘女士一家面临的困境得到了化解。
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改善民生,防止“一人患大病、拖垮一个家庭”现象发生,是泉港区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发力点。
近年来,该区持续推进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衔接,不断完善和调整居民医保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和医疗保障扶贫倾斜政策,核准报送医疗救助特殊对象医保系统身份信息维护、定期数据比对工作,建立起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牢牢守住“应保尽保”底线,截至去年12月,已为全区12316名医疗救助对象办理城乡居民医保免缴参保。
此外,该区还建立起医疗救助部门联动机制,充分运用医保信息系统,建立参保患者大额医疗费用监测机制,及时引导医疗费用负担重、符合救助条件的参保患者申报重特大疾病救助和一次性定额救助,在困难群体应对重大疾病、救助急难情况面前安装了一个“缓冲器”,让困难群众健康有“医”靠、日子有奔头。
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该区通过医保信息系统已实施“一站式”救助24010人次,累计结算医疗救助金额570.07万元,办理重特大疾病救助6人次,累计补助金额28144.92元。
产业扶贫 农民致富有门路
近日,在涂岭镇樟脚村,蔡阿姨正在火龙果种植园里忙着划锄松土、拔除杂草、修理果树枝条。在她眼里,火龙果可是个“致富果”,金贵得很。
“你可别小瞧这火龙果,市场好着呢,近几年种植它为我带来不少收入。”据蔡阿姨介绍,原先家里因为她的丈夫和孩子丧失劳动力,日子过得很拮据。后来,政府鼓励她依靠发展种植业脱贫致富,不仅为她引进火龙果种植,还派专人指导,在收获季节帮忙销售产品,让她彻底放下了后顾之忧,开始走上“致富路”。
如今,蔡阿姨家的火龙果种植规模接近两亩,一年能够带来8万元到10万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蔡阿姨忍不住感慨,现在政策好,相信只要靠勤劳的双手,生活会越来越好。
种下“产业树”,结出“幸福果”。近年来,泉港区把产业扶贫作为助推困难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通过技能培训、补助资金、支持设备更新、改善经营场所等方式,引导困难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火龙果、百香果种植及豆腐小作坊、电器维修等产业,积极探索“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扶贫协会+合作社+困难群众”“家庭农场+困难群众”等模式,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全力抓好产业扶贫,让困难群众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增值收益,才能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据了解,近年来,该区累计落实补助资金105.3万元,实施49户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进一步提升困难群众发展生产能力水平。此外,该区扶贫开发协会在会长庄荣辉的主持下共募捐善款近2000万元,用于帮扶困难群众,促进形成“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社会氛围。
(洪坤泽 郭菲凡 杜世贤)
来源:泉州晚报
泉港后龙一大楼30多住户疾呼“用电贵”盼尽快解决
空调不敢开 只因电价高
台海网8月16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记者 廖培煌 实习生 庄沙斐 郑义 文/图) “大热天的,我们连空调都舍不得开,只靠着一台风扇,因为我们的电费是别人家的两倍。”近日,泉港区后龙镇祥云中路经委大楼的住户致电泉州晚报社24小时热线96339反映,22年来,住在该楼的30多户居民每月交的电费高达1元/度(即1元/千瓦时),在电器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日益成为每个家庭的负担。他们呼吁相关部门能够早日帮忙解决这一问题。
厚厚的一叠电费收据,让居民十分心疼
居民:电价高夏季用电心疼
13日下午,记者实地走访了经委大楼的居民。据居民介绍,经委大楼有A、B两幢,共住着30多户人。大楼系集资房,1997年竣工,居民陆续入住。此后,后龙镇政府委托水电工陈先生负责收取水电费,电费定价为1元/度。1999年6月,电价曾短期下调至0.8元/度,但随后又恢复1元,至今没有改变过。
即便是在热天,住户柯女士家中也只有一台风扇在转。记者到访时,她才多开了一台风扇。柯女士从1997年入住至今,每个月的水电费收据都保留着,厚厚一叠,有200多张。
“去年全年我们家共用了4029度的电,交了4029元。”她说,平时只有她和老伴在家,放假时孩子们才回来一下。之前,孝顺的孩子买了空调想让他们“享受”,可是高昂的电价让她舍不得开空调。上个月实在太热了,他们才偶尔在夜间开一小会儿空调,当月用电一下子就达到580度,一个月电费580元,“这几天再热也不舍得开了。”
由于电费过高,大楼的许多居民家里购置的空调和其他大家电都较少使用。“我家全年电费要六七千元。”居民刘女士说,为了节约电费,家里只有小孩在的时候才舍得用空调。
记者了解到,在同一栋居民楼里,还存在电费定价不一的现象。在此间办公的蒙先生提供的电费收据显示,其电费每度1.1元。
电工:受托管理维护成本高
13日下午,记者联系到负责收取经委大楼电费的陈先生。陈先生介绍,这幢居民楼是以前后龙镇经济委员会集资建设的,当时镇里委托他管理,让其自负盈亏。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不单经委大楼这样,其他住楼很多也是这种情况(电费每度1元)。”陈先生解释道,经委大楼的电价按照普通工业的电价收取。供电公司收取每度七八毛,今年7月下调到0.67元/度。但他要负责变压器维修、线路等的投入,还有低压线损等成本,收费自然要高一点。
供电公司:可申请改为居民用电
几名居民说,电网改造已有多年,我省也早就实行阶梯电价,一档的基本在0.5元/度左右。而他们仍要负担1元/度的费用,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希望尽快转为民用电,不再负担如此高的电价。”
对于居民们的呼声,泉港供电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居民们可以通过业委会牵头,到他们的营业厅申请商业用电改为居民用电(一户一表),由供电公司派出技术人员现场勘查,提出供电方案。之后,由业委会委托有资质的队伍,进行变压器、配套设施改造施工。经验收合格送电后,再将改造后的供电设施资产移交供电企业,并由供电企业进行维护管理。
记者随后将供电公司的解释反馈给居民。几名居民表示,将和其他住户沟通协商,争取早日申请改造,不再承受高电价之苦。
后龙镇政府相关人士也表示,若居民们有需要配合的事宜,镇里会给予支持。
相关问答
泉港华友电器营业时间?
泉港华友电器的营业时间为早上8点30分至晚上7点,持续营业11个小时30分钟。这家店的营业时间相对较长,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此外,根...
福州大学多少亩?
福州大学的占地面积是7000.0亩。福州大学创建于1958年,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211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大学。由教育部、国家国...